【门可罗雀成语意思】“门可罗雀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场所冷清、人少,甚至到了可以张网捕捉麻雀的程度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店铺、公司、活动等因不受欢迎或缺乏人气而显得十分冷落的情景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门可罗雀 |
拼音 | mén kě luó què |
出处 | 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夫用贫求富,农不如工,工不如商,刺绣文不如倚市门,此言末业,贫者之业也。故曰:‘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’……于是有卖酒、卖饼、卖浆、卖茶之徒,门可罗雀。” |
释义 | 形容宾客稀少,冷清至极,连门口都可以设网捕鸟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场所或生意冷清、人迹罕至。 |
近义词 | 门庭冷落、人迹罕至、冷冷清清 |
反义词 | 门庭若市、热闹非凡、宾客如云 |
二、成语使用场景
1. 商业领域:比如某家新开的餐厅开业几天后顾客寥寥无几,可以用“门可罗雀”来形容。
2. 社会现象:某些活动或会议因为宣传不足或内容吸引力不够,导致现场冷清,也可用此成语。
3. 个人经历:朋友聚会时只有少数人到场,也可以调侃说“今天真是门可罗雀”。
三、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
“门可罗雀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商业和社交活动的关注。它揭示了在经济活动中,人气与繁荣息息相关,同时也提醒人们,如果一个地方或事物失去吸引力,就会逐渐被遗忘。
四、总结
“门可罗雀”是一个具有强烈画面感的成语,生动地描绘了冷清的场景。在现代生活中,它依然被广泛使用,无论是形容商业状况、社交活动还是日常情境,都能准确传达出“冷清”的意境。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、含义和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,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中对“热闹”与“冷清”的情感寄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