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陈王昔时宴平乐的典故】“陈王昔时宴平乐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将进酒》:“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”这句诗引用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陈王曹植(字子建)在平乐观设宴饮酒的故事,借古抒怀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、应及时行乐的感慨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陈王”指的是曹操之子曹植,因其曾被封为陈王,故称“陈王”。而“平乐”是汉代长安城中的一处著名园林,常作为贵族宴饮游乐之地。据《后汉书·马皇后纪》记载,平乐宫是汉代皇帝与大臣们宴饮娱乐的重要场所,后来也常被文人用来象征豪奢的生活场景。
在《将进酒》中,李白借用这一典故,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古代文人风流雅集的向往,更是为了衬托自己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豪情与对现实的不满。
二、历史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人物 | 曹植(陈王) |
地点 | 平乐宫(长安) |
时间 | 三国时期(东汉末年) |
典故出处 | 《后汉书》、《将进酒》 |
用途 | 表达豪放不羁、及时行乐的思想 |
三、文学意义
“陈王昔时宴平乐”这一句,在《将进酒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。前一句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描绘了自然的壮阔与时间的无情;后一句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自信与豁达。
通过引用“陈王宴平乐”,李白不仅表达了对古人风流才情的敬仰,更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短暂、功名易逝的感慨,同时也传达出一种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的洒脱态度。
四、总结
“陈王昔时宴平乐”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典故,它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生活的一种再现,也是李白诗歌中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。通过这一典故,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态度——既要有豪迈的气概,也要有及时行乐的智慧。
概念 | 含义 |
陈王 | 曹植,曾任陈王 |
平乐 | 长安著名园林,象征宴会与享乐 |
典故意义 | 表达对人生短暂、及时行乐的感悟 |
文学价值 | 增强诗意,体现豪放风格 |
如需进一步了解李白其他作品中的用典或相关历史背景,可继续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