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风亮节名词解释】“高风亮节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格、坚定的操守和不屈的精神。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诱惑、压力或困难时,依然能够坚守原则、保持正直和廉洁的品质。
一、
“高风亮节”出自古代文人对人格修养的高度评价,最早见于《晋书·王衍传》:“(王衍)性清高,有风节。”后世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,广泛用于赞美那些在道德、政治、生活等方面表现出非凡气节的人。
该成语多用于描述政治家、历史人物、文学家等在关键时刻坚持正义、不为权势所动、不为利益所诱的高尚行为。其核心含义包括:清廉正直、坚贞不屈、无私奉献、追求道义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高风亮节 |
拼音 | gāo fēng liàng jié |
出处 | 《晋书·王衍传》 |
字面意思 | 高尚的风范与坚定的节操 |
引申含义 | 形容人品德高尚、操守坚定、不随波逐流 |
适用对象 | 多用于褒扬政治家、历史人物、学者等 |
使用场景 | 用于赞扬某人在道德、政治、生活中的正直行为 |
近义词 | 坚贞不屈、清正廉洁、刚正不阿 |
反义词 | 背信弃义、趋炎附势、贪生怕死 |
常见搭配 | 高风亮节之人、高风亮节精神、高风亮节典范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高风亮节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,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“君子”的理想追求。古人常说“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,正是对这种精神的生动诠释。
在现代社会,“高风亮节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在职场、学术还是公共事务中,拥有高风亮节的人往往更能赢得尊重与信任,成为社会的榜样和楷模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高风亮节”不仅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,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