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寒碜的意思是什么】“寒碜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见于口语表达中,尤其在北方方言中使用较多。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显得不够体面、丢脸、难看或令人尴尬。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,常用于批评或调侃他人行为不当、穿着不得体或表现不佳等情况。
一、总结
“寒碜”是汉语中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,主要用于描述人或事在某些方面显得不体面、丢脸或令人难堪。它不仅涉及外在表现,也可能指内在行为或结果的不光彩。以下是关于“寒碜”的详细解释:
项目 | 内容 |
词性 | 动词/形容词 |
含义 | 表示某人或某事显得不体面、丢脸、难看或令人尴尬 |
使用场景 | 口语中常见,多用于批评或调侃 |
色彩 | 贬义 |
常见搭配 | “寒碜人”、“寒碜事”、“寒碜得慌”等 |
方言来源 | 北方方言,尤其是东北、河北等地 |
近义词 | 丢脸、出丑、难看、丢人 |
反义词 | 面子、体面、光彩、荣耀 |
二、用法举例
1. 他穿得那么破旧,走在街上真寒碜。
——形容穿着不得体,让人觉得丢脸。
2. 这事要是被别人知道,那就太寒碜了。
——表示事情如果暴露,会让人感到羞耻。
3. 别在大家面前寒碜自己。
——劝诫别人不要做出丢人的行为。
三、文化背景
“寒碜”一词源于民间语言习惯,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面子”和“尊严”的重视。在传统观念中,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得体、是否维护了自己的“面子”,往往被视为衡量其社会地位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。因此,“寒碜”不仅是对行为的评价,也涉及到社会关系中的心理感受。
四、注意事项
虽然“寒碜”在口语中较为常见,但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应尽量避免使用,以免显得不够礼貌或缺乏分寸。此外,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。
总之,“寒碜”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汉语词汇,准确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日常交流与沟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