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儒林外史读后感读书笔记摘抄】《儒林外史》是清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,作者吴敬梓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士人百态。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荒诞的情节,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、对社会风气的腐蚀,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格与社会正义的追求。
一、
《儒林外史》以“儒林”为名,实则是对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深刻剖析。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人物,而是通过多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,展现不同类型的士人形象。从痴迷功名的范进,到虚伪狡诈的严监生,再到清高自傲的杜少卿,每个人物都折射出科举制度下的种种弊端。
吴敬梓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,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异化,也表达了对真才实学、正直品格的推崇。同时,书中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悲哀。
二、读书笔记摘抄(精选)
人物 | 性格特点 | 典型事件 | 作者态度 |
范进 | 迷恋功名,精神脆弱 | 中举后喜极而疯 | 讽刺其对功名的极端追求 |
严监生 | 吝啬贪婪,虚伪狡诈 | 临死前点两根灯草才肯闭眼 | 揭露其极度吝啬的性格 |
杜少卿 | 清高自傲,不拘礼法 | 拒绝做官,乐善好施 | 表达对自由人格的向往 |
周进 | 没落士人,心怀怨恨 | 在贡院痛哭,终得中举 | 反映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 |
马二先生 | 空有虚名,无真才实学 | 误人子弟,四处游说 | 批判科举制度下虚假的“儒者” |
三、感悟与思考
读完《儒林外史》,最大的感受是: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,更是塑造人性的利器。它让无数人沉迷于功名利禄,失去了自我,甚至丧失了基本的人性。吴敬梓用幽默讽刺的方式,揭露了这种制度的荒谬与残酷。
同时,书中也让人看到一些真正有才德之人,如杜少卿、庄绍光等,他们在乱世中坚守本心,虽不得志,却活得坦荡。这提醒我们,在浮躁的社会中,更应注重内在修养与道德操守。
四、结语
《儒林外史》不仅是一部讽刺小说,更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封建社会的病态与知识分子的困境。它让我们反思:真正的“儒”,不只是功名利禄,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。在当今社会,虽然科举已成历史,但那种对功名的盲目追逐、对道德的忽视,依然值得我们警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