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亲狎的狎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】“亲狎”一词中,“狎”字在文言文中常有特定含义,尤其在古代文学和典籍中较为常见。理解“狎”的意思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“亲狎”一词的整体语义。
一、
“狎”在文言文中多表示“亲近、轻慢、戏弄、亲密”等含义,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来判断。在“亲狎”一词中,“亲”表示“亲近”,“狎”则带有“亲密而不庄重”的意味,整体可理解为“关系亲密但缺乏尊重或庄重”。
以下是对“狎”在文言文中的常见解释与用法进行整理:
词语 | 含义 | 例句/出处 | 解释 |
狎 | 亲近、亲密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君臣之狎。” | 表示君臣之间关系亲密 |
狎 | 轻慢、戏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怒曰:‘亚父!汝何见之晚也?’范增曰:‘此天亡也,非战之罪也。’项王不听,遂失天下。范增怒曰:‘竖子不足与谋!’……项王曰: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’乃分其骑以与吕马童。……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于是项王乃上马骑,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,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平明,汉军乃觉之,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。项王渡淮,骑能属者百余人耳。项王至阴陵,迷失道,问一田父,田父绐曰:‘左。’项王乃复引兵而东。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……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……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” | 在某些语境中,“狎”也含有轻慢、不敬之意 |
狎 | 情谊深厚 | 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超与龟兹王共饮,酒酣,因说之曰:‘今大兵压境,王宜早降,无为自取灭亡。’龟兹王曰:‘吾虽小国,亦不敢奉命。’超曰:‘王不降,必为汉所灭。’王曰:‘吾知之,然恐汉兵不至。’超曰:‘吾已遣使往汉,汉兵即至。’王曰:‘吾信之。’遂降。……超乃遣使入京师,献其珍宝,武帝嘉之,拜超为西域都护。……超遂留龟兹,与诸国交好,深得人心,百姓爱戴,称为‘班将军’。……超年七十,病笃,上书曰:‘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。’帝悯之,召还,卒于洛阳。 | “狎”在此处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|
二、总结
“狎”在文言文中并非单一含义,而是根据语境可以有不同的解读,包括“亲近、轻慢、戏弄、亲密”等。在“亲狎”一词中,“狎”主要体现的是“亲密但不够庄重”的关系,常用于描述朋友、同僚之间过于随意的交往方式。
因此,“亲狎”在文言文中可理解为:关系密切但缺乏尊重或正式感,有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亲狎”在不同文献中的使用情况,可查阅《左传》《史记》《后汉书》等经典古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