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咬文嚼字原文及注释】“咬文嚼字”一词出自明代文学家张岱的《陶庵梦忆》,原意是指对文字进行细致、反复地推敲和斟酌。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过于注重字句的细节,甚至在不重要的地方纠缠不清,有时带有贬义。但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,“咬文嚼字”也体现了对语言的严谨态度和对文字美感的追求。
以下是对“咬文嚼字”原文及常见注释的总结:
一、原文摘录
> “余少时好为文章,每得一语,必欲其工,故尝谓人曰:‘我之文章,非有意为之,乃无意而成之。’然人多笑我,以为我太拘泥于辞藻。余曰:‘文章之道,在于炼字;字之精微,非细嚼不能得其味。’”
(注:此为根据《陶庵梦忆》内容提炼的典型语句,并非原文逐字引用)
二、词语解释与背景说明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/背景 |
咬文嚼字 | 原指对文字的细致推敲,后引申为过分注重字句而忽略整体意思 | 出自《陶庵梦忆》 |
文章 | 指文学作品或写作 | 古代泛指文辞、文章 |
炼字 | 对词语的精心选择与锤炼 | 古代文论中常用术语 |
辞藻 | 文章中的华丽用词 | 与“炼字”相辅相成 |
拘泥 | 过分执着于形式或细节 | 常用于批评过于死板的行为 |
三、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
“咬文嚼字”不仅是对语言的审美追求,更是对文学创作态度的一种体现。在古代文人中,讲究“一字千金”,强调语言的精准与美感。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写作、翻译、教育等领域依然具有重要价值。
然而,若过度“咬文嚼字”,则可能陷入形式主义,忽视内容的表达与思想的传递。因此,我们在使用这一词语时,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。
四、总结
“咬文嚼字”作为一句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既展现了古人对语言艺术的追求,也提醒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要把握好“精雕细琢”与“自然流畅”的平衡。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,也是日常语言运用中值得借鉴的态度。
原创声明:本文为基于“咬文嚼字”相关知识的原创总结,内容结合了古文出处、词语解释与文化背景,旨在提供清晰、易懂的信息。